SEM掃描電鏡是如何工作的
日期:2025-11-05 09:30:04 瀏覽次數:7
掃描電鏡通過聚焦電子束與樣品表面相互作用產生的信號實現納米級成像,其工作原理可分解為三大核心環節:
1. 電子束生成與調控系統
SEM掃描電鏡的“光源”由電子槍產生,通過加熱鎢絲或場發射陰極發射電子,經高壓加速形成高能電子束。電磁透鏡系統對電子束進行匯聚和校正,確保其以納米級光斑直徑聚焦于樣品表面。掃描線圈控制電子束在樣品表面作光柵掃描,掃描范圍從微米級到毫米級可調,適應不同尺寸樣品的觀測需求。電子束與樣品相互作用時,約99%的入射電子能量轉化為熱能,僅少量激發二次電子、背散射電子及特征X射線等信號。

2. 信號采集與處理機制
二次電子探測器(如Everhart-Thornley探測器)捕獲低能量二次電子,其信號強度與樣品表面形貌直接相關,可生成高分辨率表面形貌圖像。背散射電子探測器接收高能量背散射電子,其信號強度與樣品原子序數正相關,適用于成分對比成像。特征X射線通過能譜儀分析,可實現元素種類及分布的定量分析。探測器信號經前置放大器增強后,由模數轉換器轉化為數字信號,*終由計算機系統重建為二維或三維圖像。
3. 成像模式與分辨率優化
掃描電鏡提供多種成像模式以適配不同觀測需求:
二次電子成像:通過收集低能二次電子,實現表面形貌的高分辨率成像,橫向分辨率可達0.4-1納米,適用于納米材料、生物樣品等精細結構觀測。
背散射電子成像:利用高能背散射電子的原子序數依賴性,生成成分對比圖像,適用于礦物、合金等材料的相分布分析。
三維重建技術:通過傾斜樣品或結合多角度掃描數據,可重建樣品表面的三維形貌,在材料科學中用于分析孔隙結構、顆粒形態等參數。
環境適應性與樣品制備要求
SEM掃描電鏡可在真空、低真空或環境壓力模式下工作,適應不同樣品的觀測需求。真空模式適用于導電樣品,可避免電子束散射;低真空模式通過引入氣體分子降低真空度,適用于非導電樣品或含液體樣品。樣品制備需確保表面清潔度,導電樣品可直接觀測,非導電樣品需鍍金或碳膜以增強信號強度。對于生物樣品,化學固定、脫水及臨界點干燥等處理可保持樣品原始形貌。
技術優勢與應用領域
掃描電鏡突破光學顯微鏡的衍射極限,實現納米級空間分辨率,同時具備大景深、三維成像能力及多信號同步采集優勢。在材料科學領域,SEM掃描電鏡用于分析金屬腐蝕、陶瓷燒結、納米復合材料結構;在生物學領域,可觀測細胞超微結構、病毒形態及組織切片;在半導體行業,用于芯片缺陷檢測、薄膜厚度測量及封裝工藝評估。作為微觀世界探索的核心工具,SEM持續推動著納米科技、生物醫學及先進制造領域的技術革新。
聯系我們
全國服務熱線
4001-123-022
公司:微儀光電臺式掃描電子顯微鏡銷售部
地址:天津市東麗區華明**產業區華興路15號A座
4001-123-022
津公網安備12011002023086號
首頁
產品
案例
聯系